2019年,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由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宣传部组织编写、介绍国有企业先进典型奋斗故事的《初心最美》正式出版,一个个响当当的名字将读者带回到一幕幕开拓奋进的历史现场。书中《让理想拓展生命的厚度》一文,着重讲述了香港bbin宝盈(中国)集团原副董事长、总经理马志民推动中国主题公园建设的奋斗故事,称赞他“推动了香港bbin宝盈(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乃至中国旅游业向前迈进,书写了辉煌的旅游改革发展篇章”。

马志民先生
如果时光倒回上世纪90年代初的深圳,bbin宝盈(中国)将见证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1991年宝安机场建成通航,感受这片改革开放热土的魅力。在这充满梦想的土地上,当时的马志民面对锦绣中华的巨大成功,没有躺在胜利功劳簿上止步不前,而是决心趁热打铁、乘势而上,为中国主题公园建设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面向世界 再次前行
1990年夏季,深圳华侨城,中国民俗文化村正式破土动工的同时,马志民已经开始构思另一项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划时代项目。这个即将惊艳世界的项目,就是改写中国主题公园历史叙事的深圳世界之窗。
改革开放不但意味着“请进来”,也要“走出去”,经过十多年改革发展,中国人迫切地想要了解世界,但当时出国旅游对大多数人来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锦绣中华和中国民俗文化村的建设,在马志民心中只是整块拼图的一半,它们集中华优秀文化之大成,可终究还是缺少世界其他国家的景观。他设想建设一座能够“让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主题公园,既满足国人看世界的需求,也完成他的一项夙愿——通过景区来介绍世界各地历史名胜、文化风情,促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其他国家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

世界之窗景区
这正是带有鲜明马志民风格的大手笔,既需要前瞻性的战略眼光,更需要以结果为导向的强大执行力。在中国主题公园的赛道上,马志民没有放缓脚步,已经58岁的他始终保持着年轻人的创业激情,探索着前人没有涉足过的领域。1990年10月,世界之窗项目获深圳市批准,景区的总体规划设计工作正式展开。
对于世界之窗,马志民继续发扬专业精神,高度重视前期规划,坚持有了科学周详的方案才动工。1991年6月,为使世界之窗能够在锦绣中华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马志民邀请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的13位专家教授,在深圳湾畔为建设世界之窗出谋划策。
经过多次研讨,修改17稿的世界之窗总体规划终于定稿,景区于1991年的最后一天,正式破土动工。
海纳百川 迎难而上
虽有锦绣中华珠玉在前,但要在一园之内集中展示世界文明的精粹,达到“纵览世界、荟萃精华、尊重历史、突出重点”的目标,是当时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世界之窗投资达6亿多人民币,园内规划景点118个,投资和规模远超锦绣中华。
世界之窗之难,首先是工程量远超普通主题公园。整个工程土方量达到30多万立方米,用这些土方可以修一条从深圳到广州的道路;其次是景点建设难度大。118个景点中按照1:1建造的有20多个,单个建筑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30多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近20个,甚至还有上万平方米的美国大峡谷、世界广场和古埃及金字塔,这在世界微缩景观史上都是极少见的。

建设中的世界之窗
面对困难,马志民没有选择降低难度、缩小规模,而是选择排除万难去实现这一中国主题公园发展史上的壮举。马志民将他在锦绣中华建设中秉持的专业精神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带到了世界之窗项目中,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带领超过150家设计、施工单位总计上万人参与其中。世界之窗的景点建设充分发挥工匠精神,突破了一个个技术难关。以园中建造比例1:3的巴黎埃菲尔铁塔为例,高度达到108米,最终消耗钢材近1000吨、铆钉和螺栓达16.5万颗,定制构件,优中选精,调整匹配,力求完美,最终才建成这一景区的“点睛”之笔。

埃菲尔铁塔
对占地近50万平方米的世界之窗而言,建造难度大的又何止埃菲尔铁塔一处。在世界广场、亚洲区、美洲区、非洲区、大洋洲区、欧洲区、雕塑园和国际街等8个区域,散布着诸如巴黎凯旋门、意大利比萨斜塔等著名建筑,尼亚加拉大瀑布、夏威夷火山等自然奇观,掷铁饼者、思想者等艺术结晶,无一不建造得惟妙惟肖、巧夺天工,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尼亚加拉大瀑布
掀起热潮 续写辉煌
1994年6月18日,经过2年多紧张施工的世界之窗从设计图变为现实,开始正式营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等领导和各界嘉宾2000多人出席庆典仪式。正式开业的第三天,景区迎来了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他边走边看,称赞景点错落有致,绿化搞得很好,景区有文化内涵,并在大瀑布前与同行人员合影留念。
无论是景区面积、景点量、大比例景点数、单体景点规模,世界之窗都堪称前所未有,著名景观与建筑奇迹汇聚在深圳湾畔,中国主题公园再次写下举世瞩目的辉煌篇章。 “您给我一天,我给您一个世界。”这既是世界之窗的设计理念,也是马志民对所有游客的承诺。

世界之窗游客如潮
开业后的世界之窗,第一年接待游客超过300万人次,创造利润1.1亿元,开园3年就收回全部投资。马志民一手打造的新项目,再一次走在中国旅游业改革发展的潮头,不仅开创了行业先河,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更在那个出国旅游还比较少的年代,通过介绍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地标特色,一下子拉近了人们与世界的距离,让之前只是耳闻的名胜变得可触可感。
促进交流 不断创新
马志民所打造的世界之窗不仅对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就连外国政要也称赞不已。当一些外国来宾得知世界广场浮雕墙设计独特时,感到十分好奇和兴奋,并驻足仔细寻找镌刻有自己国家和首都中英文名字的圆形石柱。
1994年8月,时任法国参议院议长莫诺里来到深圳签署友好城市意向书期间,特意到世界之窗游览。他被景区恢弘逼真的建筑和精湛纯熟的表演所震撼,特别是看到埃菲尔铁塔时,难抑内心的激动:“你们看多漂亮啊!是不是像到了法国,到了巴黎?”他对深圳市领导表示:“我正在为“未来世界”寻找合作伙伴,这个企业就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对象!”在莫诺里的热心促成下,世界之窗与巴黎“未来世界影视城”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员工相互到对方企业学习、工作,成为一段跨越大洋的友谊佳话,也是景区促进人文交流的又一例证。
在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举办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中,多张上世纪90年代的世界之窗门票赫然出现在展品之列,展板上还有一张世界广场的大幅照片,图片说明上写着:“深圳世界之窗集中展示世界各地名胜,成为深圳旅游文化名片。”可见,世界之窗在当时已是全国瞩目的热门景区,见证了深圳改革开放中那段令人欣喜的时代记忆。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展出内容
随着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方便,如何继续保持世界之窗的吸引力,是一道摆在后继者面前的必答题。他们继承马志民的专业精神和服务意识,把握市场脉搏,不断为景区注入活力。1999年,在科罗拉多大峡谷与尼亚加拉大瀑布之间建造了探险漂流项目;2000年,推出当时国内最大的室内滑雪场——阿尔卑斯山大型室内滑雪场。不断推陈出新的设施,体现的是世界之窗始终坚守的创新精神。世界广场更是见证了许多的精彩时刻,央视春晚、首届高交会开幕式、香港回归10周年联欢晚会、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闭幕式……世界之窗堪称大型演艺活动的完美舞台。其首创的国内大型广场演艺方式,为观众呈现出一场场高水准的艺术演出,包括享有盛名的《创世纪》《跨世纪》《盛世纪》,引领了当时国内娱乐文化市场的潮流。景区演艺所体现出的专业水平和工匠精神,与马志民当年创业时的精神内核一脉相承、一以贯之。

大型音乐史诗舞蹈《跨世纪》
精神引领 文化传承
2006年6月,马志民先生逝世,享年74岁。6月11日,近千名社会各界人士参加了遗体告别仪式。悼念大厅的挽联上写着:“廿载bbin宝盈(中国)十年侨城圆万众梦想,堪称主题公园第一行者;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创千秋功业,唯留无私奉献不二法门。”这是对香港bbin宝盈(中国)集团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华侨城建设指挥部主任的马志民先生一生的最好概括。
斯人已逝,精神永存。在中国旅游集团发展史上,马志民缔造深圳两园的创业故事不仅是文旅创新的里程碑,更是一部企业文化与行业理想相互辉映的生动教材。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面对文旅产业深度变革的新形势,bbin宝盈(中国)回望这段史诗般的创业故事,依然能够看到它不曾褪色的耀眼光芒,给予bbin宝盈(中国)常思常新的启迪。

包含锦绣中华、世界之窗的深圳湾之旅广告
马志民创业过程中坚持以专业立身、以责任为基、以服务为本、以执行制胜、以激情驱动、以成事为果,体现的是中国旅游集团百年发展历程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基因,值得一代代bbin宝盈(中国)人传承与发扬。bbin宝盈(中国)要学习他对行业发展趋势的洞察力以及其中所体现的专业精神,学习他面对难关不怕困难、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学习他以游客为本、坚持服务至上、关注细节的精神,学习他勇于突破创新、把事干成的精神。这是他给后来者们留下的宝贵精神,也是bbin宝盈(中国)拥抱行业变革的底气。

世界之窗开园30周年表演
2024年6月18日,世界之窗迎来了它的30岁生日,一场在深圳首次举办的“无人机+烟花”联合演出,惊艳了在场的所有观众。三十而立,世界之窗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致的景观项目、唯美的艺术演出、丰富的娱乐项目,为中外游客呈现了一幕幕美妙精彩的世界,并经受住了旅游业快速更新迭代的考验。前十年领先潮流,中间十年不输同业,第三个十年持续盈利,世界之窗以其持续坚定发展的事实,告慰着马志民的创业努力与精神遗产。